发布时间:2025-04-05 06:58:16 来源:追求真相网 作者:悠然
·“道德经与心理治疗”33天整合训练招募中·大部分家庭里,孩子对于父母都有偏爱的一方和讨厌的一方(有时候这种厌恶是很隐蔽的)。对我而言却很明确,我喜欢妈妈,讨厌爸爸。这可能「得益」于从小来自我妈的抱怨:-你爸这脾气,这些年都是我一直在忍着。-你爸一到外人面前就不会说话。-家里的事啥也不管。(前几年我爸在外地工作的时候,我妈愣是卖了旧房买了新房并且一个人把家给搬了。)抱怨得多了,我偶尔会问妈妈:-那你当初为啥嫁给他呢?-年轻时候不懂事,稀里糊涂地就嫁了呗。-你这么讨厌他怎么不离婚呢?-还不是为了你和妹妹,给你们找个后爸我可不忍心。「妈妈婚姻不幸福,都是爸爸害得,妈妈很可怜也很辛苦。」于是我心底暗自和妈妈成为了同盟,这些年和爸爸的关系也一直疏远。直到前阵子我因为一些事情回老家,和爸爸妈妈意外地在一起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发现有些事情可能跟我想得不太一样。01「他们都有错,我却想都没想就站在了妈妈的那一方」有天晚上爸爸和妈妈因为一件小事吵起来,妈妈抱怨个不停,然后爸爸发了火,忍不住摔了一个杯子。我像小时候经常做的那样,一个人默默回到自己的房间。但过了一会儿,我心里越想越气,决定做点什么。我出来告诉妈妈,如果你对这段婚姻有那么多怨气,你可以选择离婚,我是支持你的。然后看都没看爸爸一眼,我懒得理他了,最讨厌乱发脾气的男人。爸爸大概也感受到了,一个人不说话低头打扫着玻璃碴。第二天起来大家像没事一样,默契地回避了前一晚的纷争。爸爸带我出门去吃早饭,还坚持要帮我付钱(只要 8 块钱)。那一刻我感觉到爸爸有点在讨好我,他是不善言辞的人,好像在因为前一晚的纷争向我道歉。向我道歉?可是明明是他和妈妈之间的事呀。我忽然意识到,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因为妈妈经常抱怨,只要他们发生矛盾,我就会站在妈妈的立场上,把爸爸当成敌人。可是爸爸真的有妈妈说得那么糟糕吗?或者,妈妈又有她说得那么无辜吗?▷ 电影《春潮》回想从小到大的经历,爸爸除了有些不善言辞,大部分时间对我很好,甚至是宠爱的程度。▨ 妈妈叫我洗碗,只要他在家一定自己去洗。▨ 他脾气是不好,但从没有跟我发过火,偶尔还会在我妈教训我的时候护着我。▨ 经济大权在我妈手里,他还是会力所能及地偷偷塞给我些钱。但妈妈的抱怨,以及他对待妈妈的态度,又让我的确觉得他很讨厌,好像那些好都不存在了。我没办法承认心底对爸爸的那些爱,不然就背叛了妈妈。我又想起吵架的那晚,其实起因是妈妈一直在喋喋不休的抱怨,讲难听的话攻击爸爸,换我我也受不了——至少,他们都有错。我却想都没想就站在了妈妈的那一方。02我爱妈妈,所以我必须恨爸爸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现象在家庭里很常见,心理学家们把它叫做「三角关系里的同盟」,简单说就是爸爸、妈妈、孩子形成的三角关系里,两方结成同盟对抗另一方,于是夫妻之间的矛盾就进入了亲子之间。通常是父母的一方通过向孩子抱怨、攻击另一方来结成这种同盟的。中国式家庭里抱怨的角色大多是妈妈,因为妈妈和孩子更亲近,在家庭中也有更多主动权。「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不要像你爸那么没出息。」「你爸就是这么欺负我的,妈妈只有你了。」如果你也是在妈妈的抱怨中长大的小孩,一定对这些话不陌生。妈妈们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把孩子当成情感容器,来减少自身的焦虑。另一方面孩子又可以作为联合起来对付对方的武器——从而让她们在负面的婚姻中更容易坚持下来,毕竟大多数抱怨的妈妈是不想也根本不打算离婚的。▷ 电影《春潮》「家庭系统排列」疗法创始人海灵格曾说:「孩子天然就想做家庭的保护神,很自然地想平衡家庭的各种力量。在这个基础上,假若父母一方有意诱导孩子站在自己这一边,那么他们很容易成功。」所以,这些抱怨的效果多多少少也达到了——孩子们会开始记恨爸爸,同情妈妈,甚至下决心要「拯救」妈妈。但还有一些更深远的负面影响,妈妈们可能没有想到。03 长久地驱逐了父亲,永远地贬低了男性心理咨询师孙平是《何以为父》的译者,也是一位两个孩子的父亲。他曾经在文章里呼吁妈妈们,不要毁灭孩子心中的父亲。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是「长久地驱逐了父亲,永远地贬低了男性」。首先,这种抱怨让孩子失去了父亲。妈妈的抱怨有时候是事实,但也有很多时候,它可能和事实是偏离的,很多孩子像我一样长大后突然意识到父母关系的真实一面,才发现自己和父亲已经相互疏远,亲密关系也很难建立了,错过了很多年。另一方面,孩子会因此陷入冲突当中。即使记恨父亲,在内心深处,孩子从未真正停止爱父亲。他们会因此陷入情感困惑,因为我爱妈妈的同义词就是我必须恨爸爸。这种生命最初的冲突使得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成暴躁的人,容易对身边的人发火。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爱恨交加,却不太理解自己的愤怒从何而来。有时候孩子还会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方式去认同他看上去非常憎恨的父母,比如我妈经常抱怨我爸的冷漠,我也讨厌他这一点,但长大后,我也变成了很难对别人表达关爱的人,和爸爸越来越像。如果是女儿的话,她长大后的亲密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妈妈的抱怨在女儿心底埋下了「男人都是坏蛋」「婚姻是女性的坟墓」的种子,她们要不对男人和婚姻极度悲观,要不就是竭力寻找一个「完美男人」,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不再重蹈妈妈的覆辙——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现在对父亲的恨意,很容易转化为将来亲密关系中对伴侣的恨意,如果没有及时的觉察,大概率又会成为下一个抱怨的妈妈。▷ Davide Bonazz04如果你也是在妈妈的抱怨中长大的小孩,现在还可以做些什么?如果妈妈依旧在向你抱怨:你可以制止妈妈的做法,坚决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你需要对任何模糊边界、侵犯边界的话语和行为有所警惕,并明确用语言回应,比如:「这是你和我爸的事情,不要牵扯我。」「你不能干涉我和我爸的关系。」或者更直接的「如果你受不了可以选择离婚,但我不再接受这种抱怨」。一开始可能会很困难,因为妈妈会很受伤,你也觉得自己攻击了她。慢慢来,对自己多点耐心。但至少你心底需要认识到这种行为是跨越了边界的,你没有责任也没有能力承担父母关系当中的问题。然后,重新审视你和父亲的关系真相。你应该以你的眼睛、你的心去揭示你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只听妈妈的抱怨。也许你会发现,父亲没有那么糟,妈妈在他们的关系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或者确实父亲不是一个好的丈夫,但也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个烂爸爸,他已经尽力在做好父亲这个角色了。▷ 电影《请回答1988》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妈妈的婚姻质量确实不高,她们无法得到丈夫的有效支持,甚至承受伤害。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又缺少足够的力量离开不幸的婚姻,于是积累了大量的负面情绪。这确实很悲哀。但这份伤痛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他们有且只有一个父亲,无论如何,内心都无法停止爱他。一个边界清晰的妈妈即使承受不幸,也会把希望留给孩子:「可能他不是一个好的丈夫,但那个人是你父亲,我没有权利去干涉你们之间的关系。」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比起爸爸不爱妈妈,更痛苦的是,他们不得已要讨厌父亲,他们「失去」了父亲。参考文献【德】伯特·亚隆著,张虹桥译,《谁在我家:海灵格新家庭系统排列》,2018年,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美】罗纳德·查理森著,牛振宇译,《超越原生家庭》,201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Mark Teich, House Divided: Hate Thy Father, 2017, Psychology Today孙平,《不要毁灭孩子心中的父亲》作者:寒冰责编:kuma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简单心理”(ID:jdxl2000),一个有温度,有态度,守伦理的专业心理公众号。这世界太丧了,我们想做点治愈的事儿。点击名片,让我们陪着你↓向内书写线上营:“道德经与心理治疗”33天整合营招募中咨询预约微信号:130-7119-5923 /客服电话:186-1257-6320回复目录,提取所有往期文章目录,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文章
随便看看